又一家玻纤企业面临破产清算!中国玻纤产业优胜劣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玻璃纤维 2025-04-23 09:54:10
本文阅读次数:83
原文:http://shenzhen.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detail-12-15680.html 4月21日,河南省林州市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公开选任林州市明华玻纤有限公司破产清算管理人的公告,公告称,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5年1月14日作出(2024)豫 05 破申65号民事裁定,裁定受理申请人付小伟与被申请人林州市明华玻纤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于2025年2月28日作出(2024)豫05破申65-1号民事裁定,裁定申请人付小伟与被申请人林州市明华玻纤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由林州市人民法院审理。
无独有偶,2025年2月10日,济南市钢城区人民法院作出(2025)鲁0117破申1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山东莱芜新阳光玻纤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阳光玻纤”)破产清算一案,并于2025年2月20日作出(2025)鲁0117破1号决定书,指定新联谊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担任新阳光玻纤管理人。
这两家玻纤企业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玻纤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在政策引导、市场倒逼与技术迭代的多重压力下,行业洗牌已进入深水区。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到市场需求结构性萎缩,从传统工艺受限到新兴领域崛起,玻纤产业的转型升级正以"刮骨疗毒"的方式重塑行业格局。
一、政策利剑下的落后产能出清
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碱玻璃纤维池窑法拉丝生产线、单窑规模小于8万吨/年的无碱玻璃纤维粗纱池窑拉丝生产线等均被列为限制类项目。这些技术指标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直接判定了中小型坩埚拉丝企业的生死。数据显示,2024年中碱球产量同比下降26.9%,无碱球产量降幅达33.9%,传统坩埚纱产量降幅普遍超过30%,政策效力已充分显现。
以林州明华玻纤为例,其主营的中碱玻璃球生产恰好位于限制类项目清单中。这类企业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能耗偏高、产品附加值低等硬伤。在环保标准趋严、能耗双控政策收紧的背景下,企业既无力进行环保设施改造,也无法承担技术升级成本,最终陷入"不改造即淘汰"的绝境。这种政策倒逼机制,实质上是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
二、市场寒冬加速行业分化
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成为压垮中小坩埚拉丝玻纤生产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建筑用玻璃纤维网格布市场需求端收缩的同时,玻纤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使行业平均利润率被不断压缩。山东新阳光玻纤的破产清算,正是这种"量价齐跌"市场环境的典型牺牲品。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新兴领域的爆发式增长。风电叶片用高模量纱、新能源汽车用轻量化复材、5G基站用低介电纱等高端产品需求却不断增长。这种结构性分化导致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低端玻纤企业举步维艰,而布局电子级玻纤、高性能复材的企业却订单爆满。中国巨石、泰山玻纤等头部企业2024年利润逆势增长,印证了市场对高端产品的强劲需求。
三、技术革命重构产业生态
池窑拉丝技术对坩埚工艺的替代已成定局。当前先进池窑的单线产能可达15万吨/年,较传统坩埚工艺能耗大幅度降低,成品率大大提升。这种技术代差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智能制造与绿色生产的融合正在改写行业规则。比如,中国巨石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全部采用绿电生产,实施绿色能源计划、低碳生产技术、零碳循环模式,使工厂拥有综合为零的碳排放表现。在欧盟碳关税即将实施的倒逼下,不具备绿色生产能力的企业将彻底失去国际市场准入资格。这种全球性的技术竞赛,实质上加速了中国玻纤产业的优胜劣汰。
四、破立之间的行业新生
当前的行业阵痛本质上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经过程。据预测,到2028年,我国玻纤行业CR5(行业集中度指数)将从目前的58%提升至75%以上,年产8万吨以下生产线将基本退出市场。这种集中化趋势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获得产能指标,中小企业则通过设备转让实现有序退出。
在政策引导下,玻纤行业正形成"高端突破、中端优化、低端退出"的三层发展格局。这些突破显示,中国玻纤产业正在撕掉"低端制造"标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结语:
两家企业的破产清算不是行业衰落的信号,而是产业升级的里程碑。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玻纤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高碳生产向绿色制造的根本性转变。这场变革虽然伴随阵痛,但必将催生更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当最后一台坩埚拉丝机停止运转之时,或许正是中国玻纤产业真正跻身全球高端制造之列的开端。
文章来源:http://shenzhen.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detail-12-15680.html